设为首页   漳州热线欢迎您~!
漳州热线 > 科技 > 正文

隐私、欲望和爱国者,三款关于手机的手游的反思

有一天,Sara失踪了。

你手上只有她的手机,你要设法通过手机中存储的照片,短信,视频找到她。

看起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你能见死不救吗?尤其是当你看到手机中那段记录 Sara 消失前最后的影像时。

但是,她到底是谁?


普通人

这是源自于一款叫着《莎拉失踪了》(Sara Is Missing)的手机游戏的剧情和玩法,没错,

玩家全程都在模拟的手机界面进行操作,寻找 Sara 失踪的真相。

隐私、欲望和爱国者,三款关于手机的手游的反思

相对而言,这个题材拍成影视作品似乎会更加有趣。不过,既然是以游戏的形式而存在,《莎拉失踪了》则显得非常特别。

它选择了承载游戏的硬件设备--智能手机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这是一款“关于手机的手机游戏”,揭示的是人与手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你或许会认为这是因为剧情需要而故弄玄虚,为什么要通过一部手机来寻找一个莫名其妙消失的人呢?

这就涉及到前面提出的问题:Sara 到底是谁?

她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抑或是“ta”,每个人都可能成为“Sara”,只要你一天还在使用手机,Sara 的故事就有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智能手机不断入侵并且支配我们生活,通过手机来“寻踪”,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聊天工具里记录了你与亲朋好友的沟通内容

相册里躺着你的私密照片和视频

音乐播放器、视频软件泄露你的听歌和观影品味

社交网站留下了你的评论足迹

甚至你的银行存款数目都隐藏在手机 APP 中......

我们的生活细节全部装进了一部小小的手机里。

隐私、欲望和爱国者,三款关于手机的手游的反思

被手机支配的人类

在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男主人公别里科夫因为害怕变革而苟且偷安,将自己笼罩在一个套子之下,不管天晴下雨,他亦如此。这里的“套子”是不合时宜的拒绝自我改变的借口,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科技浪潮将手机改造成了另一种“套子”,将每个人的生活载入其中。

尽管,别里科夫的套子和这个手机的“套子”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差别,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都让人欲罢不能,不愿摘除。

装在手机里的生活,大抵如此,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我们每个人都是 Sara。


爱国者

当事情的性质发生严重变化,你可能会从 Sara 这样的普通人变成一个“爱国者”。

这里需要引入讨论的是由韩国开发者 Somi 打造的独立游戏《Replica》。该游戏于4个多月前上架 Steam 平台,目前获得了玩家的“特别好评”,同时也将于下周登陆移动端。

它同样是基于对智能手机的模拟,通过人与手机交互操作寻找线索,找出某种真相,依然可归类到文字交互解谜游戏。

隐私、欲望和爱国者,三款关于手机的手游的反思

就时间点来看,《Replica》比《莎拉失踪了》要早,但是除却先后顺序,两者都对于推动文字交互解谜这一细分类型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两者进行了截然不同的主题探讨,不能说谁更加高明,只能说各有各的坚持。

就美观度而言,全像素风打造的《Replica》自然不及《莎拉失踪了》,前者像是来自80、90年代,后者则是新时代下的“尖货”。配合游戏的年代感,选择以不同视角切入的《Replica》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大概就是 Steam 上的玩家标签“反乌托邦”的感觉。

《Replica》和《莎拉失踪了》采用了相同的玩法和交互方式,探讨的却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技术与黑客,恐怖主义与国家安全这类宏大的命题。

“一部机主身份不明的手机被交到你的手中。迫于政府的威逼利诱,你必须通过破解机主账号来寻找和恐怖主义相关的证据。同时也需要调查电话的各种使用记录以及社交媒体留存信息。”Steam 页面对于游戏的剧情介绍。

隐私、欲望和爱国者,三款关于手机的手游的反思

在剧情的设定之下,你被逼成为一个“窥探狂”,如果你选择视而不见,你就会被钉上耻辱柱,成为国家的罪人;如果你以大局利益为重,那么你最终可能成为一名爱国者,前提是疯狂地窥探他人手机里的隐私(The insane experience of peeping into someone’s private life through a cellphone)。

这其实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窥探他人隐私之间的冲突,政府出于安全利益的考虑会强行破解手机来找出证据,但是,受托人也有权以反感窥探他人隐私回绝这一请求,这需要程序上的正义来疏导,而不是“强逼”。而这种概念在游戏中比比皆是,非你自己所愿,但游戏偏偏要你做出选择......

当然,游戏的剧情如此,你其实没得选择,即便你本身就反感任何理由和形式的偷看手机。

所以,《Replica》扎实地营造了内部和外界之间的冲突感,当你越挖越深时,到底是国家利益伟大的理性思维占上风,还是被自己也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协同“犯案”的窥探狂——而感到触目惊心呢?

游戏有12种结局,你可能从中找到最真实的自我,也有可能从各种不情愿的抉择中发现新的自己:其实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游戏开发者 Somi 表示,游戏中的很多内容都取材自韩国真实的社会事件。《Replica》在对社会温度的关注上高于《莎拉失踪了》,因而同样是“玩别人手机”的设定,《莎拉失踪了》涉及的侵犯隐私的争议明显走低,大概是它毋须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而是从普通人的视角阐述。

不过,在国家的强权面前,每一个 Sara 都可能变阵。

窥探狂

《Replica》中主角变成窥探狂,是不得已而为之。

而曾在独立游戏社区GameJolt 上亮相的《一部丢失的普通手机》(A Normal Lost Phone)则展现了一种好奇心驱使下按耐不住的“偷窥欲”。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你在街边捡到这部手机之后,你开始翻遍手机的联系人和短信,试着去弄清楚失主 Sam 的信息。这些碎片信息也不断呈现出 Sam 的生活点滴。不过,事情很快就变了“味道”,激发了你内心的“偷窥欲”,你开始去寻找密码和更多的线索......

隐私、欲望和爱国者,三款关于手机的手游的反思

《一部丢失的普通手机》目前依然没有公布上架日期,处于“失联”状态,其曝光的时间要早于《莎拉失踪了》和《Replica》。因此,我们无法对它进行更多的揣测。但是,根据游戏已有的物料来看,它依然跟上述两款作品的玩法一致,需要对手机展开探索。

“人为什么会有一种强烈的窥探欲望?”知乎的解释中出现了这样一条: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恐慌感,以及获得更多信息的优越感。所以,偷窥才会显得刺激,甚至让人铤而走险,而玩家在游戏中或多或少会对这种行为产生某些触动或排斥。

隐私、欲望和爱国者,三款关于手机的手游的反思

总之,相由心生。

结语

不管是以上哪一种身份,手机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便捷了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争议。而这几款关于手机的手机游戏也适时地揭示了这些病症,让我们带着反思的观点去看待人与手机的关系:为什么我们如此沉迷于手机?到底应该谁主谁仆?

至于答案嘛,或许当你厌倦拿起手机的那一刻,你会知道!